西安博物院項目
? ? ? 西安博物院總投資2.2億元(由國家投資2000萬元、西安市政府投資近2億元),占地面積245畝。西安博物院標志采用灰色與橙黃顏色結合,象征著光陰的交替,歷史的變遷,文明的延續相傳。
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筑——博物館(文物展館)由中國工程院院士、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者、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錦秋創意設計,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理念創作,突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,與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薦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、交相輝映。2004年在新聞媒體發起的評選活動中,該博物館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。
博物館的建筑面積16000余平方米,陳列面積有5000余平方米,其余為文物庫區及公共活動區。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,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多件,并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、秦、漢、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。用于陳列的文物展品,是在這些藏品中挑選出的文物等級高、代表性強、影響面廣的文物。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館的陳列由基本陳列、專題陳列、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。博物院使用了當代科技電子技術及影像、聲像技術的展示手法,展覽運用了虛擬電子翻書、數字幻影演示、DMS數字虛擬演示、互動展示、文物導航等系列科技手段,虛實結合,豐富展覽內容,形象展示文物,演繹古都歷史。西安博物院落成,結束了古都西安沒有大型市級博物館的歷史。
小雁塔文物保護區于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,在開放過程中,不斷在園內充實了長安古樂、拴馬樁一些民俗類展覽與文物。小雁塔、薦福寺古建筑群與相融合。
西安博物院建設過程中,一方面對原有保護區的基礎設施以及園林綠化進行了全面的改造,另一方面在原有占地面積的基礎上沿小雁塔、薦福寺的中軸線向東西兩側進行了擴展,改善了小雁塔與薦福寺的周邊環境。在擴建的區域內,增加了人工湖面以及園林綠化景觀,使歷史名勝與城市公園融為一體,成為一處集文物鑒賞、旅游觀光、休閑娛樂為一身,多功能的城市景觀區域。
小雁塔本名“薦福寺塔”。始建于公元707年(唐中宗景龍年間),位于唐朝長安城薦福寺,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、佛圖等而建的佛塔。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,不過當時塔院并不在薦福寺內,唐朝末期的戰亂中,薦福寺屢遭破壞,寺院毀廢,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。后來薦福寺遷入塔院內。明、清兩朝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。
小雁塔塔身原為方形十五層密檐式磚塔,在明代的幾次地震中,塔頂部的十四、十五兩級被毀,塔身經歷了裂而后合奇跡,被稱為“雁塔神合”?,F存的小雁塔為十三層,保持了唐代初修時的風貌。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。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,高43.38米,建造時共15級,現存13級。塔的底層最高,以上逐層遞減,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。每層皆有迭澀出檐,檐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,形成重檐密閣、颯爽秀麗的美感效果。底層南北各有券門,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。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。
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。塔為青磚砌筑。塔平面為正方形。原為15級,約45米高,現存13級,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.395米,底邊長11.38米,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。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?;掠械貙m,為豎穴?;蠟樗?,塔身底層較高,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,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。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,塔身輪廓呈現錐形形狀。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,造型優美,比例均勻。